首页 > 管理文章 > 中国该如何选择创新的路径

文章详情

中国该如何选择创新的路径

来源:广州认证服务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1-10-13 点击:266 分享:

2018年11月24日,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组委会主办第四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暨2018中国制造年度盛典,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过去十年,中国从两方面经历了非常重要的结构转型,一方面是从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到以国内需求为主的增长模式。201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上是三驾马车,出口、房地产、其他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左右。2012年之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国内需求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的转变是中国工业化时代的高峰基本上过去。人类经济史有一个规律: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和工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例一般都先上升,峰值在35%左右,然后下降。中国2010年达到35%,然后2012年也开始缓慢下降。

上面这两个转型都说明我们外延式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要转向内生型发展。要实现这个转换,创新就一定要跟上。

说到创新,很多人只关注硅谷所谓的从0到1的创新。0-1的创新是什么 苹果手机就很典型。苹果手机一出来,原来传统的手机基本上没有市场。2006年之前很有名的手机牌子,比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因为苹果手机的创新而倒下。这就是从0-1的创新,它是颠覆性的,一个新产品出来使旧的产品完全被淘汰,美国多年一都是0-1创新的大国和引领者。

0-1的创新优势是永远站在世界技术前沿,可以拿到巨额的垄断利润。智能手机品牌虽然已经发展到过百上千家,但苹果一家的利润就将近占所有智能手机利润的90%,尽管它的销量并不是最高的。剩下的华为、三星、小米等加起来也就10%多一点。根本原因就是苹果在颠覆性创新上先行一步,功能和创新性一直领先,这就是0-1创新的好处。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0-1创新的另一面,即成本非常高。一个新产品出来,旧产品就要死去,它是创造性的,同时对传统产业又是毁灭性的,毁灭的不仅是传统产品,还有对应的设备甚至产业带。美国经济靠0-1的创新实现了持续增长,但主要增长都集中在西海岸、东海岸,加上中间创新能力较强的个别城市,剩下大部分地区没有多少发展。美国中西部的贫困超乎想象,这里的工作机会几乎全部被创新毁掉,因为0-1的创新不培育中间产业,相应的工作机会自然也不会有。富士康即便在美国设厂,也找不到合格的工人,只能从中国招工人。

0-1的创新走得太久以后,美国就缺少好的工作机会给到普通人,最终使美国形成了两极分化,大量的穷人和少数极其富有的人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面对如此巨大的鸿沟,美国还能保持几十年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有关,这种文化使得美国人从骨子里就接受自力更生,不能胜任被公司裁掉以后也没有太多怨言。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我母校威斯康辛大学的化学世界领先,很多同学毕业以后踌躇满志,能到最好的制药公司工作。但金融危机使我们有些同学被解雇。那还是十年前,也还年轻,大家继续找工作。但如今又有同学再次被解雇,50多岁的博士无法胜任高科技的工作,只能到超市应聘,干一些杂活儿。但他们没有发泄什么不满,而是成败由人,接受现实。中国是不是这样的文化 我们如果50多岁的博士去超市应聘收银员、理货员,能不能面对现实,无怨无悔

我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化不适合0-1,我们也有很多0-1的创新优势和成果,我只是在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中国是不是适合像美国一样只专注于0-1的创新。

相比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创新模式更多是1-N的创新。德国默克集团专注于手机屏幕的液晶研发和生产,全球75%的液晶都是默克生产的,它就把这个东西做到极致。默克已经有三百年历史,到今天一直做得非常好。


德国人知道他们和美国竞争互联网和芯片领域没有优势,因此采取差异化的创新战略,推出工业4.0,为自己的传统制造业插上翅膀,进行柔性生产,不求技术大突破,只专注于一个接一个的微创新和优化,然后把一类产品做到世界最好,从而占领全球市场。这就是德国模式。德国的自主主义属于秩序自由主义,先把秩序搞好,在秩序基础上追求自由。因此,整个德国社会也很稳定和谐。到今天,德国的工业就业仍然占全部就业的25%,美国不到10%。


中国接下来一定要创新做好,但我们的创新之路一定要想好。在选择时我们要直面现实,好好地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民族性,要想清楚我们到底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更多一点。我个人的观察是,中国人的心理跨度很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都有。


马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英雄,虽然背后也有强大的团队,但不可否认他本人有很卓越的企业家才华,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觉得马云拥有巨额的个人财富是理所应得的。我们这个民族有认同和推崇个人主义的一面。


但与此同时,我们对集体主义也有很高的认同和推崇。央企领导不用说,很多民营企业家谈到企业发展,也都把为国争光放在前面。我们习惯于从大到小,先有国后有家的思维,尊重权威,报效国家,不喜欢思辨,追求和谐,这也是我们骨子里的文化。

因此,中国接下来走一条什么样的创新之路,要和咱们自己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对于具体的技术路线选择,有两个维度参考:一个是历史维度,一个是地理维度。


先说历史维度。我们1950年代就开始搞农业优先发展战略,对这个战略的批评很多,但客观地说也应该一分为二:我们既犯了很多错误,浪费了很多资源,但也在建国头30年因为农业优先发展战略给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自己和家人都曾在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工作,这是一家1956年建立的公司,是当时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国家输电设备行业的脊梁。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因为我们按比较优势发展就应该暂时放弃重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和比较优势明显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但历史在不断进步。经过20年发展,中国服装鞋帽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达到顶峰以后直线下降,如今占出口比重已经不到10%。相反,电子产品出口占比上升到30%,机械产品出口占比上升到40%。40年走了一个轮回。其实还有一些重工业比西电做得更好,像济南二机床厂。这也是一家纯国企,销售额并不是特别高,不到一百亿,但它非常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搞规模扩张,把数控机床做到了极致,尤其是汽车的冲压机床。产品如今可以打败德国、日本的对手,出口到美国。过去,我们是买别人的机器设备,别人派工人到中国来安装调试。如今济南二机厂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福特公司,派工人到美国帮他们组装,教美国工人运转机器。这个机器还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配备了远程监控,有小毛病在济南就能通过工程师远程解决,大问题再派人过去。中国这样的企业其实并不少,只是没有人挖掘他们。

再说地理维度。我们有适合0-1创新的地方,深圳、杭州、苏州都有潜力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但是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做1-N的创新。即便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还是要有人生产钢铁、轮船,这是我们的优势,不应该丢掉。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也还有生存的基础。三四线城市很难在创新上和深圳看齐,也没有必要。如果三四线城市非要在0-1的创新上发力,那深圳干什么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亚文化,没有必要每个企业、每个地区都搞0-1的创新,都去冲击世界最前沿。我老家在江西一个中等发达的县,最近这几年GDP涨得非常快,主要就是依靠两个产业,箱包和灯具。中低档的箱包在我们县生产了全国的80%,一个箱包净利润只有5块钱,生产一百万个,在当地净盈利有五百万已经不小,同时还提供了很多就业。

如果从历史和地理两个维度考虑中国的创新选择,我们首先会发现一个事实: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过去,我们永远都在检讨自己,觉得自己这也做得不够,那也不够。十年前,世界五百强榜单上的中国企业只有35家,到今年已经上升到120家。日本企业在这个榜单上现在只有我们的零头,美国也才126家。而且估计五年之内中国上榜的企业总数会超过美国。十年前,我们抱怨中国在世界五百强中的企业太少,今天我们够多了又开始抱怨大而不强。如果中国在500强榜单上既多又强,世界其他国家该如何应对中国 我们现在刚刚人均GDP九千美元就想把人家人均GDP五万美元国家的事情都做好,别人一定想办法控制中国,以保持自己的发展机会。

如开头所讲,我们已经出现两大转变,今后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正视创新,但创新一定要正视自己的历史与地理,一定要从自己的文化出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0-1的创新要做,1-N的创新也一样要重视。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阶段和特质,都一步一个脚印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才是我们最好的路。如果从建国70年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走过一段弯路,但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又让我们回到了正确的路上,改革开放以后的这条路走得非常踏实,非常正确,要好好走下去。

ISO认证、咨询辅导或培训课程,请咨询在线客服或致电400-886-2040,我们将转接至相关主办单位跟进办理!


免责声明:

1、本站文章均转自网络或本站会员发布,本网站文章均注明出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已证实内容的真实性;

2、本站对上述所有内容,不提供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3、本站对上述文章内容、图片、作品等,除根据相关人对其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或异议作“移除”处理外,不承担其它任何责任。